用画笔记录家乡·吴家场乡史历史发展图绘制讨论会(二)

旧房屋、老街巷、泥洼地……社区发展日新月异,社区景观瞬息万变。为挖掘吴家场乡史历史,2023年11月29日,吴家场社区居民委员会联合成都聚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开展“用画笔记录家乡·吴家场乡史历史发展图绘制讨论会(二)”,旨在就绘制场镇历史图进行进一步讨论,最终形成吴家场社区历史发展图设计稿。

会议现场,成都聚力社工先向大家介绍了本次座谈交流会的背景、目的、意义,帮助大家明确活动主题,接着引出具有丰富专业知识与实务经验知识的王光辉老师,由王老师带领接下来的活动,乡史历史发展图绘制讨论会正式开展。王老师首先通过姑娘出嫁的嫁妆与改革开放前的“四大件”吸引大家的目光,接着从“衣”、“食”、“住”、“行”、“娱”、“信”6个方面来介绍吴家场自60年代至今的变迁。

一张张泛黄的粮票、一只只冒着热气的红薯、一件件具有浓厚苏维埃气息的列宁服饰无不勾起参会人员的桩桩回忆,时代的洪流并未将人裹挟而去,历历物件就是人们的证明。

会议上,大家激情澎湃地述说着自己的故事,19世纪60时年代,出嫁只有三斤烂肉,而80年代有木柜相送;70年代买上收音机,而90年代小汽车已不再是新奇物品;21世纪初大家力争吃饱穿暖,而21世纪20年代却更追求轻食与健康。

生活在吴家场的人们,见证了老街从瓦房到砖房、从泥路到柏油马路、从帆布衣服到羽绒服……随着讨论会的推进,大家越谈论越激昂,越交流越幸福,吴家场的乡史历史印刻在人们的脑海里,回忆起来历历在目。

此次“用画笔记录家乡·吴家场乡史历史发展图绘制讨论会(二)”,邀请社区各方代表,在第一场讨论会的基础上更深入更全面地讨论吴家场的乡史历史,初步形成了吴家场社区的历史发展图设计稿。讨论会传承了乡镇文化特色,推动了乡镇历史文化重塑,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