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研学丨寻访家乡味道·探秘酱油制作

“我是小小美食家”

——寻访家乡味道·探秘酱油制作

五味使吴家场菜的味道千变万化

也为在其中生活的人们在品味自己人生境遇时

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

2023年10月22日

为传承吴家场味道

重塑美食记忆

吴家场社区居民委员会

联合成都聚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开展“我是小小美食家”

——寻访家乡味道·探秘酱油制作活动

活动开始

早秋的天气微微转凉,清风拂过一丝冷意,但冷意并未让小朋友们退缩,一个个红扑扑的脸蛋早早地便等待在吴家场综合治理中心门口,如小鸟一般叽叽喳喳地讨论着今天的行程。

志愿者们帮助小朋友背上“小小美食家”书包,穿上“小小美食家”马甲,社工则及时地将小朋友分为三组,组织“小花朵”们进行签到,并笑吟吟的问道:“有没有小朋友知道我们今天要去做什么呀?”队伍中齐声传来“研学酱油厂!”社工竖起大拇指说:“小朋友们真棒!那我现在来给大家说一下我们参访需要遵循的规则……”

酱油研学

上午9点,大巴车稳稳停在了温江酱油厂门口,参访地的冉老师为每位小朋友分发号码,并神秘的说道:“小朋友们保管好自己的号码哦,一会我们要用此兑换神秘大奖”。

坐大巴前往研学地点

接着冉老师带领大家来到了第一个参观地点。“这是黄豆,制作酱油必不可少的原料,小朋友们可以试着将里面的残次品、残渣挑选出来”,小朋友们跃跃欲试,兴高采烈地将残次黄豆挑选出来,时不时地询问老师“这个算坏黄豆吗?

参与实践活动

”接着便是制曲阶段,冉老师带领大家来到第二个地点,“挑选好的黄豆和小麦经过捶打变为酱油胚,酱油胚需要每天进行晾晒,通过不断捶打和发酵,用时一年方可酝酿出酱油浓厚的香味”。这下,不用冉老师吩咐,小朋友们自发撸起袖子拿起工具进行捶打,将干涸的酱油胚捶打成鲜艳的棕黄色,在阳光下闪闪放光。

聆听酱油历史

冉老师带领大家来到第三个参观地点,“晾晒好的酱油胚就需要用藤条筐进行取汁了,汁水通过眼前的大型工具流入到滴窝,成为基础酱油”。小朋友认真听着,看着眼前的工具感叹道“这个工具一定有百年的历史!”

酱油制作科普问答

“酱油中的杂质和微生物需要沉淀”冉老师边说着,便带着大家向第四、第五个参观地点走去。“工人们需要每天进行打捞,沉淀半年以上,然后杀菌消毒,最后才能进行罐装”。这时,小朋友们纷纷进行了提问“微生物是助力发酵的,为什么要将其消灭呢?”“因为发酵过程中会产生气体,如果不消灭就进行罐装,储存过程中罐子会发生爆炸……”。一问一答尽显传承之道,浓厚酱香与欢声笑语飘荡在温江酱油厂上空。

兑换“神秘大奖”~

活动尾声

民以食为天。酱油,作为中国传统调料味,承载着居民饮食文化,而吴家场酱油因其独特风味,让居民能够在调料味中品出家乡味道,传承家乡美食文化。

此次美食研学活动,采用“听取非遗讲解+参与实践劳动+科普问答”三种方式,不断加强年轻一代对吴家场的美食记忆,有利于传统美食的传承与弘扬。接下来,成都聚力社工将会继续进行吴家场美食研学,推动美食文化传承,尽情期待下一期的美食研学活动吧!